我院梁秋菊副教授在國際著名期刊《Small》 (IF 15.15)在線發表了題為“Blending Donors with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An Efficient Strategy to Re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Coherence Length and Intermixed Phase in Polymer/Nonfullerene Solar Cells”的研究論文。
有機光伏電池是将光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指出光伏電池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助力我國早日實現“碳達峰”及“碳中和”的重要途徑。
然而,有機光伏電池活性層多層次結構可控性差,導緻器件能量轉換效率低。針對上述問題,該工作構建了高性能有機光伏電池所需的活性層多層次結構,通過利用不同分子量聚合物分子本征特性的差異解決了有機光伏電池活性層相幹長度增加與共混相含量降低這一關鍵矛盾,實現了在活性層共混相含量恒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相幹長度的目标。活性層結構優化使得基于P3HT/O-IDTBR體系的器件性能從7.03%提升至7.80%,達到該體系光伏器件性能國際領先水平,也為構築高性能有機光伏電池活性層精細結構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院為文章第一完成單位,論文第一作者為梁秋菊副教授,通訊作者為我校劉劍剛教授和黃維院士,論文作者還包括陝西師範大學趙奎教授及丁自成研究員。

圖文:梁秋菊
審核:周世鋼、甘雪濤